医疗环境儿童呼吸道病原体多途径传播研究有重大进展
近日,华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系刘志坚教授团队在《Cell》子刊《iScience》上发表了“Aggravated exposure risks of children to multipath transmitted pathogens in indoor environments”学术论文,对室内空间气流模式和生物气溶胶迁移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评估了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导致室内人员的暴露风险。《iScience》是由Cell Press出版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为生命、物理、地球和健康科学等多领域的原创研究提供平台,旨在打造一种学术水平高、可读性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在后疫情时代,呼吸道病原体呈现多途径传播的特征。目前对儿童在室内环境中的易感性、短期空气动力学以及暴露风险的认知存在缺乏,尤其在人员密集的医疗环境中,儿童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亟待关注。当前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在人员密度大、密集接触可能性高的密闭环境中,儿童相比成人对呼吸道病毒的易感性存在何种差异,以及病原体的不同传播途径对儿童感染的相对贡献是如何衡量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刘志坚教授团队以某医院儿童输液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和计算分析,以评估与呼吸道病原体相关的暴露风险。研究结果为密闭环境内呼吸道病原体的传播规律、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季节性流行的呼吸道疾病暴露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持。
研究结果定量证明了室内通风引起的再循环结构(包括送风方式和换气速率)在气溶胶扩散中起主导作用。在高换气速率下,捕获到的气溶胶颗粒在沉积颗粒总量中占很大比例,由空气传播导致的成人和儿童暴露风险差异并不显著。然而,由于陪同父母的体表沉积、臂展线以下的墙壁气溶胶沉积以及儿童较高的活动频率,最终导致儿童的接触暴露概率显著增加。合理应用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实现多种情况下呼吸道感染机制的可视化,提高对呼吸道疾病动态传播的理解水平,为流行病期间儿童健康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提供重要指导。研究成果的应用不仅局限在儿科医疗环境中,还能为学校、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室内环境的疾病干预提供指导。
该成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2122058,4197736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1YFF0604000)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